文/毛國寅
雖然距離4月28日“恩施玉露”與“利川紅”成為2018年東湖國事活動茶敘用茶已經過去一個多月,但是社會大眾和新聞媒體對此關注的熱度依然居高不下。特別是“恩施玉露·長齡1299”這款香飄東湖之畔的綠茶,它背后鮮為人知、穿越千年的茶香傳奇,更勾起了人們的好奇心。
“4月4日14時26分。”拿出手機,迅速翻出一個通話記錄后,州農業局經作科科長楊長勇依然心潮澎湃。
當時,就是他接到省農業廳經作處負責人電話,征詢可否在恩施州范圍內選擇綠茶、紅茶各一支送到省里,擬作重要外事接待任務用茶。楊長勇當即表示“肯定選送”,同時在心里暗暗思索:全州茶葉品牌眾多,究竟什么樣的“一紅一綠”最能代表恩施硒茶的品質優勢、產品特色和文化底蘊?他隨即與州農業局茶葉專家胡興明一起,找到分管副局長田代華進行商討。
“綠茶就選恩施市潤邦國際富硒茶業有限公司的‘恩施玉露’,一定要用恩施本地‘苔子茶’做原料!”15時36分,州農業局在征求我州著名茶葉專家、“恩施玉露”非遺傳承人楊勝偉老人的意見之后,一錘定音。
“毫無疑問,在全州乃至全省都難以有與之匹敵的厚重文化底蘊,是我們決定選送‘恩施玉露’的重要原因。”田代華的話語里透著驕傲與自豪。
“第一次接到產量如此之少、要求卻如此之高的訂單。”當天下午,潤邦公司董事長張文旗接到通知,按期生產1公斤代表企業最高水平的“恩施玉露”。通知尤其強調:一、專人負責,董事長親自掛帥、親自監督;二、專班制作,從鮮葉采摘到加工制作,落實到具體人,并做好個人資料和加工過程詳細記錄;三、專用包裝,體現恩施特色,適度不夸張;四、專業機構檢測。
“手工制作‘恩施玉露’,存在因人、設備、溫度差異帶來茶葉質量不可控和二次污染的風險,我們應采用機械化生產!”張文旗與楊勝偉非常自信地做出這個重要決定。
長期以來,“恩施玉露”因加工工藝復雜,費時費力,生產效率極低,以至于到20世紀80年代幾近銷聲匿跡。直到2006年初,恩施市潤邦國際富硒茶業有限公司才首先恢復了手工“恩施玉露”的生產,而張文旗被無法通過機械實現規模化生產松針形的“恩施玉露”困擾了3年之久。2008年,他受日本加工機械的啟發,引進和消化日本茶葉整形機械的核心技術,投資1600萬元開發定制了符合“恩施玉露”的加工設備,使“恩施玉露”的人均日生產能力比過去提高了50倍,長期以來只能依賴手工制作的“恩施玉露”,終于從古老的手工制作走向了現代制作,其加工生產進入了標準化、規模化、連續化的嶄新時代。
日升月落天地間,風起云繞一壺茶。回望恢復和重塑“恩施玉露”的艱辛過程,張文旗感慨萬千,在堅守品牌和傳統工藝、創新先進設備的道路上,始終堅持做一名為茶癡狂的“苦行僧”。特別是在每年春茶加工的黃金季節,他會時常給下屬提一些奇怪的要求:“芭蕉基地某海拔地塊久雨之后如果明天放晴,請制作玉露25斤。”“沐撫基地某海拔地塊今天出太陽后忽然云霧繚繞,請制作玉露50斤。”他正是在反復比對實驗中,綜合不同基地、品種、天氣的情況,尋找制作頂級“恩施玉露”的最佳方案。有時候,他會一個人大量、多批次品樣茶,甚至喝到想要嘔吐。
今年3月底以來,張文旗又在不厭其煩地多批次開展樣茶生產實驗。然而到了4月4日之后,他卻忽然只對少數幾個基地及天氣關心,并針對性地安排加工生產。
4月12日19時,一場特殊的茶葉品鑒會在潤邦公司舉行。原來,正是在前段時間里,厚積薄發的張文旗根據近年數百次茶葉生產實驗的結果,生產出了25個優秀茶樣,從中又優選8支茶樣分為兩批,讓應邀而來的楊勝偉、楊長勇等專家品鑒。
“第二批的5號茶樣,具有獨特的蘭花香味和醇厚的口感。就是它了!”品鑒嚴格按照國家標準GB/T23776-2009《茶葉感官審評方法》進行,最終大家不約而同對這支產自海拔1299米基地的香茗投下贊成票,整個茶室里彌漫著一種神秘的激動。
4月13日,潤邦公司將5號茶樣按要求送到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,同時將一份茶樣送到外地接受歐盟有機茶檢測標準檢測。最終,兩個檢測結果竟出乎意料地一致,所有含量指標均達到有機茶標準。
長壽無疆,以享長齡,這是中國每一個制茶人和飲茶人的最美愿望,潤邦公司正式將其命名為“恩施玉露·長齡1299”。4月22日下午,潤邦公司派專人將該款8盒總計1公斤的“恩施玉露”連同檢測報告,從恩施送到武漢,省農業廳代表省委、省政府出具了收據。
4月28日,這款茶葉究竟用于什么重要接待任務的謎底,隨著當天新聞聯播和新華社武漢東湖茶敘的報道而揭曉,世界為之矚目,恩施已然沸騰。
“恩施玉露·長齡1299”掀起恩施硒茶前所未有的發展熱潮,市場里假冒“恩施玉露”也開始甚囂塵上,這讓張文旗興奮之余又多了一份責任:“‘恩施玉露’今年的生產計劃已經完成,預計下半年可能會出現斷貨,但我們一定堅守品質底線,絕不以次充好,為新時代恩施硒茶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……”
“恩施玉露·長齡1299”,氤氳茶香,永傳佳話